【文化論政】方凝:重新界定「香港論述」
早前曾出版支持佔領運動書籍的小型出版社上書局稱,自去年十二月始,遭三聯、中華、商務等(簡稱三中商)本地三大書局的中資母公司聯合出版集團大批退書。消息一傳出,全城嘩然。此外,網上媒體「立場新聞」也曾有報導指出,聯合出版集團旗下的「三中商」一直冷待支持雨傘運動的書籍,入貨量較「正常情況」為少。與此相對,近日出版的幾本「反佔中」書籍,卻在三中商被放到當眼的位置。於是,全城剎時間興起了一場「反壓制言論自由」的運動,有市民甚至在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分店門外示威,捍衛言論自由。
對於三中商是否「刻意」冷待支持雨傘運動的書籍,我們實在無從得知。就筆者所熟識的商務印書館中文大學書店而言,除了短暫缺貨期間,《傘聚》、《每一把傘》等幾本近期熱賣的雨傘運動書籍,一直出現在書店的「豬肉枱」(近期或熱門出版類)上,非常顯眼。原因無他,在商言商,承着雨傘運動的餘勢,三中商自然將能大賣的雨傘書籍放到當眼的位置。事實上,雨傘運動結束近半年,市面已大量湧現多種支持或反對雨傘運動的書籍,可見近期市場上的確對此類書籍有一定之需求。然而,筆者並非要以此為三中商作辯解,以他們一直以來的親中背景,對於雨傘運動的書籍,筆者也不會天真到認為,他們只會在商言商,一切純屬商業考慮。
三中商的企業品牌效應
然而,筆者卻認為三中商是否冷待雨傘書籍,並非問題的關鍵。對於筆者來說,在上書局退書事件當中,更關鍵的是聯合出版集團退書的數量。上書局遭聯合出版集團「大批退書」,固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籍的質量與銷售情況,但與此同時,也間接反映了聯合出版集團在「香港專題」類出版市場上所扮演之關鍵角色。事實上,只要隨意步入任何一間三中商書店內,你可以毫不費力找到一個或多個常設的「香港專題」類出版專櫃。在這些常設專櫃之上,你可以找到由左中由不同立場寫成的「香港專題」類書籍,由《香港城邦論》(陳雲著)、 《香港「佔中」揭秘》(潘天朗著)、《佔中三子大起底》(吳思源著)、《傘聚》(區家麟著)到《死撐》(韓連山著),不一而足。
與此同時,聯合出版集團更是時下「香港專題」類書籍的最大出版人之一,事實上集團旗下出版社(包括三聯、中華、商務與萬里出版社)近年銳意以出版「香港專題」類書籍,打造企業品牌,再加上集團旗下連鎖書店的櫃位佈置,以及全港最大的發行網絡「聯合物流」之配合,「聯合出版集團=香港專題類出版」的企業品牌形象,可謂早已深入民心。固然,聯合出版集團所出版的,不乏親中立場的書籍,而香港歷史類書籍仍然是主打,但與此同時,他們也銳意年青化,引入小克、楊學德、John Ho、智海、李香蘭等年青另類漫畫家,出版「土製漫畫」系列,其中更不乏好像江康泉的《Pandaman》那樣社會批判之作。至於提倡另類生活價值與方式的本地作者陳曉蕾,就更是他們長期的供稿者,像《剩食》、《有米》、《死在香港》都是三聯出版社的熱門之作。
企業「佔領」本土
可以這麼說,經過聯合出版集團多年來、持之以恒的企業品牌打造,三中商已成功晉身成為「香港專題」類出版的實體「Google大神」。事實上,現在舉凡任何你想像得出、與香港「本土」相關的問題,你都可以在三中商書品與出版物中,找到相應的「答案」,由《 行政長官產生辦法考:基本法第45條起草過程概覽》(李浩然著)、《香港社會關係與矛盾變化研究》(陳麗君著)到《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》(郭志標著),柴米油盬醬醋茶,可謂一應俱全。以香港人平日繁忙的生活,加上貪方便的「民族性」,總有一間三中商在左右,自然就成為了香港人認識「本土」的重要窗口。
然而,筆者並非主張或暗示聯合出版集團的企業品牌運動,是一場明目張膽的意識形態統戰。事實上,你同樣可以在三中商書店與出版物中,輕易找到與親中意識形態相距甚遠的書籍與作者。筆者只想指出,無論是有意或無意,自九七主權移交以來(尤其二零零三年七一之後),透過出版、銷售與發行,聯合出版集團已成功重新界定「香港專題」類書籍的版圖,並成為「香港論述」的主要持份者之一。曾經何時,筆者看見市面上大量湧現「香港專題」類書籍,曾自我感覺良好的認為,那是近年興起的本土運動之功勞,但現在退一萬步想,三中商近年的企業品牌運動,可能才是這一場「本土」運動的主場。
作者為文化評論人
本欄逢周一見報,由「香港文化監察」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,集思廣益,出謀獻策。
文章刪減版載於《信報》-時事評論-「文化論政」-2015年4月2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