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 2 September 2009

年畫上的蓮花 李小冊

抽屜裏有一本小時候的拍紙簿,裏面是一些生活雜碎,幾個背來背去也串錯的英文生字,幾頁照着卡通片女主角畫的肖像,拍紙簿的封面很醜,我用牆上畫報的其中一部分把它包起來,讓它有個新的封面,那是一枝粉紅色的蓮花。於是,畫報裏小孩拿着的那枝花就這樣給摘了下來。

後來,知道那幅畫報原來也有名稱,叫「蓮年有餘」,缺了一角的圖畫不好看,然後就換上了一艘載滿人的帆船,這幅「一帆風順」,負起了那年給農曆新年帶來意頭的重任。「蓮年有餘」畫報是舊家庭常有的裝飾,現在想找一張都難,怎知道它是經典中的經典?

家家會點染 戶戶善丹青

說 它是經典,因為尋常畫報原來來頭不小。春節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貼這些好意頭的年畫,在中國版畫史上,有「南桃北柳」的描述,「南桃」指的是南方著名的蘇州桃 花塢年畫,「北柳」即是北方天津的楊柳青年畫。「家家都會點染,戶戶全善丹青」,說的是楊柳青年畫的生產地天津楊柳青鎮,差不多每一戶人家都從事年畫製 作,而楊柳青年畫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楊柳青年畫歷史悠久,源於明代的草根階層,當時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及天津漕運的興起,令千年古鎮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,南方的紙張染料 也隨着大運河的開通進入楊柳青。湊巧,楊柳青鎮外盛產的杜梨木非常適宜雕版,有了這些可用的工藝材料,楊柳青木版年畫隨即興起,從事年畫製作的鄉民數目日 漸增加,而周邊地區的木版年畫藝人也紛紛遷居楊柳青鎮,發展年畫業務,年畫品種也愈來愈多,更隨着運河水運而擴散到其他地區。久而久之,出現了全鎮及周邊 村莊「家家戶戶點染丹青」的盛況。清代光緒以前是年畫發展最高峰的時期,手工藝人達三千多。

留木版畫餘韻

楊 柳青年畫的題材廣泛,天上、人間、世俗、生活,無所不包,有反映民間生活、時事風俗、歷史故事、仕女娃娃、京劇人物、吉祥圖案、花鳥魚蟲、風箏紙、燈畫等 等,達三千餘種之多。而最有名的,還是要數以傳統新年節慶為主題的年畫,其中當然包括「蓮年有餘」。楊柳青年畫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表現方法, 成形的畫作既有木版畫的韻味,又有手工繪畫的斑斕色彩,要為過時過節帶來氣氛,年畫一定是色彩奪目、鮮明活潑、喜氣吉祥、富感人的題材,種種元素都打造了 楊柳青年畫的獨特地方風格。

雖說楊柳青年畫是草根們用以糊口的手工藝,但製作過程卻一點不馬虎。這半印半畫的手藝工序繁複,工藝者首先在紙上勾出心中畫面的輪廓,再在杜梨木板 上雕刻出線紋,然後用墨將線條印在紙上,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,再以彩筆填繪,完成後再進行裝裱,每一道工序都由一個人專門負責,就連填色的工序都分得十分 仔細,有人負責替海水上色,有人負責填人臉,花草樹木則由另一個人負責,要完成一幅年畫,至少要五、六個人參與。

點滴民間藝術

由 於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考究,過去許多人都是自小就學習單一工序,一生亦只從事這工序,因此技藝容易失傳。楊柳青年畫從明清時代流傳,現在通曉「勾、刻、印、 畫、裱」這五個工序的工藝人就只剩霍慶有一個。今年五十有七的霍慶有是天津人,霍家自清代開始已從事年畫製作,至今已傳至第六代,霍慶有現接掌家族的「玉 成號」畫社,藝名古一張,並於200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組織評為「民間工藝美術家」。

霍慶有四歲已學習做年畫,至今仍堅持每天作畫,亦進行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工作,還到處搜尋流失於民間的古版、孤版年畫,立志將瀕臨失傳的楊柳青年畫 發揚光大,他說這是他跟楊柳青年畫的緣分:「從來到人世間我們家就幹這個,從小就接觸這些,但沒有意識到這是民間藝術。」原來,在霍慶有準備繼承霍家手藝 的時候,文革就開始了,很多楊柳青年畫的母版都給毀掉,有的被人鋸斷後改成椅子桌子,有些母版,更是霍慶有為避嫌而親手用斧子毀壞,顏料都倒到河裏去,對 於他來說,是一種終生的內疚,因為畢竟是祖先留下來的東西,也是屬於民間大眾的東西。

到了八十年代,霍慶有又再開始重拾這家傳手藝,他鐵了心,要比過去更認真和專注地把這種瀕臨失傳的手藝傳給下一代。

現在霍家的第七代傳人每天都在「玉成號」畫社畫畫,跟霍慶有學習楊柳青年畫的每個工序技藝,連霍慶有的孫女也表現出對年畫手藝的天分,伏在地上,用 顏色臘筆在勾了線條的草稿紙上埋首地填,蓮花不只用紅色,還用上粉紅色和黃色,也許小孫女跟這種民間藝術都有緣分,這下子,爺爺的心就安穩下來了。

胖小孩抱着大金魚,手握一支開得燦爛的蓮花,小時家裏那幅「蓮年有餘」總不會是真真正正的楊柳青年畫,都是塑膠複本,民間的藝術雖能以不同形式呈現,但若手藝的根本無法傳承下去,那枝蓮花就慢慢失去靈魂,跟你我的緣分都完了。

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《文化長河——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》第七集〈楊柳青木版年畫〉,9月6日(星期日)中午十二時五十分於無綫電視翡翠台播出,港台網上廣播站提供視像直播及重溫http://tv.rthk.org.hk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