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26 April 2015
Monday, 20 April 2015
台北的書店
台北像個大臉盆,四面環山,淡水河貫穿而過。河左岸是新北市,發展慢些,勉強可類比為浦東;右岸的台北城伴河而起,由西而東而北而南,不停向外擴展,直到山邊。
台北的書店發展,眾所周知的「書店街」重慶南路,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,但除了知名的「新高堂」,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。當時城外沿河的大稻埕,因為酒家、餐館、喫茶店、咖啡座林立,騷人墨客喜於此雅聚晃盪,書店密度顯比城內更高一些。1927年國民黨聞人連戰祖父連橫所開的「雅堂書局」,1929年台共創始人謝雪紅設立的「國際書局」,都在太平町這一區,也就是今日台北市西偏北的延平北路一帶。
書店街
重慶南路舊名文武街,日治改名「本町通」。街頭由總督府直營,專賣中小學教科書、參考書的「台灣書籍株式會社」與街尾私營的「新高堂」遙遙相望,這條街的文化含量,遂經注定。日治時期,此地便已有不少書店,到得1949年國府撤退,隨之來台的幾家大出版社/書店:商務印書館、中華書局、世界書局、正中書局,紛紛於此落腳,加上改制後的「台灣書店」,一時之間成為台灣的出版重地。沿街櫥窗瀏覽其所翻印的大陸時期出版品,竟讓人依稀有上海「福州路」之感。
重慶南路最興盛的1960、70年代裡,短短幾百公尺,擠進了近百家書店,黃昏時分,下班等車的學生、上班族常就近踅進店內低頭瀏覽,一邊看書一邊注意公車動靜。誰想買書,第一個念頭便是「到重慶南路找去!」逢到年終打折特賣,店門口紅布條翻滾,熙來攘往的人潮,加上騎樓的書報攤,往往擠得摩肩擦踵,水洩不通。「賣書也能賣成這樣!?」今日想來,誠然難以想像之事。
至若書店所賣的書籍,由於「動員戡亂時期」戒嚴所致,嚴格限定意識形態發展,只能「接軌」,不准「出軌」。既抓「紅」且抓「黃」。也因此,整個1950、60年代裡,儘管出版業有所前進,新書量增加不少,可賣來賣去,不外檢查合格的反共文藝作品或大陸時期文學翻版書(30年代名家,大概被管制到僅剩朱自清、徐志摩兩人,算是年輕人所最熟悉的了)。其餘則是國學、字典、中醫、算命等算大宗,翻譯小說則限於美日英法西德這些盟邦,冷戰格局隱然若現。至於古典小說,《金瓶梅》不用說,肯定只能販售「潔本」,但就連《醒世姻緣》這種胡適寫序背書的名著,讀著讀著,照樣會嚼到「(□□□□□以下刪去×××××字)」字樣,其它就不用多說了。
彼時一名窮文青的假日活動,很可能是花上8毛錢,擠上公車到台北車站,迅即轉入重慶南路,一間接一間書店閒逛過去,口袋錢有限,翻看不足,就此立讀亦無不可。中午不能不吃,明星咖啡店旁邊的「排骨大王」5元搞定後,帶著方才買來的報紙,上到「明星」,點一杯很奢侈的咖啡,要價6元,邊喝邊看報,隨後拿出書包裡厚厚的《卡拉馬助夫兄弟們》繼續翻讀。書是翻印的,無論封面、版型都與上海老版本相同,版權頁裡卻刪去了譯者「耿濟之」的名字,代之以「本社」二字。
蛻變的開始
1980年代開始,台灣書店業發生了劇烈變化。經濟起飛帶動出版榮景,出版量躍昇後,既有流通方式無法滿足讀者的需要,「金石堂書店」遂應運而生。
1982年,「金石堂」旗艦店在台北南區一間鐵工廠舊址改建的大廈地下層開幕,從日本取經回來的經營方式,譬如空間寬敞、光線明亮,裝潢時尚,多種類別陳列(除了內容,還按作家、出版社分類擺設),讓讀者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書籍。平台只擺「新到書籍」,更一掃以往「平台專賣廉價風漬書」的傳統,甚至連排隊結帳,櫃台收銀機的噠噠聲,都讓人有著「現代化」的感覺。於是讀者如織,熱鬧紅火。等到該店勢如破竹,接連開出分店,並推出「暢銷排行榜」之後,台灣書店的現代化(商業化)蛻變,幾乎也就完成了。
金石堂鼎盛風光大約10多年,它的出現,帶動台北書店的陳列擺設,乃至裝潢設計,書店不再僅是四面立滿書櫃,將書塞滿就行了。而是需要思索讀者所需,規劃動線,讓讀者迅速買到他所要的書籍,更要主動推介,用盡各種軟性手法,從大的海報到小的DM;從特價折扣到年節促銷,無時無刻都要找出不同名目,積極販賣新書(產品),為自己也為出版社創造更大的利潤。
此時的臺北文青,若要逛書店,重慶南路猶是首選,先到金石堂站前店翻翻看看新書,重慶南路從頭逛到尾,商務印書館「人人文庫」、中華書局「傳記之家」、世界書局「中國學術名著」、三民書局「滄海/三民叢刊」俱有可觀,最吸引人的則還是沿路書報攤所偷偷販賣的各種地下禁書,從黃到紅,從PLAYBOY、PENTHOUSE、黨外雜誌到三十年代「陷匪」作家作品,摸熟門路,自有得買。一上午若嫌收穫還不夠,搭上6路公車,直抵光華商場,4、50攤舊書舖子讓你逛到飽足,歸家時,只怕又要被碎碎念:「哎呀,怎麼又買了這麼多書啊?!」
啊,誠品!
賣書是一種商業行為,固然沒錯,但假如一切商業化,一如昔時的「雜貨店」進化成「便利商店」之後,美則美耳,方便則方便耳,許多人卻不免也要嚷嚷,似乎某種人情之美也跟著消逝了。昔時進店買書,還能跟老闆聊聊文學,講講作家,可便利商店裡一切講究效率,買一本書從頭到尾,一句話不說是常態,想多講兩句則未必有人搭得上話。
於是又有「誠品書店」的登場。
「誠品」如今已成為一個傳奇。這家書店,不僅屬於台灣,更是所有華人之光。以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便曾寫道:「我曾經有一次認真考慮搬到台北,為的是一家誠品書店。我坐在東京的書房裡,想像台北有家誠品書店,感覺猶如奇蹟一樣。」說是傳奇,還真是傳奇,前兩年某個週末之夜,有事到誠品敦南店約會,只見一部遊覽車拉來一車香港觀光客,導遊手拿小旗,不停叮嚀:「一個小時後開車,千萬別忘了!」男女遊客興致勃勃直往店裡衝。書店而能成為觀光景點,想想紐約曾有過的「高譚書店」(Gotham Book Mart),今時舊金山的「城市之光」(City Lights Bookstore)、巴黎的「莎士比亞書店」(Shakespeare and Company),台北人大約也可抬頭挺胸,昂首闊步了。
傳奇多半因其創意。誠品賣的不僅是書籍,並且是一種生活風格,剛開張那幾年,台北人還未能接受這樣經營方式,類如「造作的布爾喬亞優越感」之譏,不時傳出,但經過10多年的磨合、調整之後,誠品人以其創意征服了台北人,成了這個城市最重要的地標之一。以最為人所津津樂道、史無前例的「24小時不打烊」為例,便是發想於1995年的一次「看不見的書店」徵文活動問卷,其中有24%的人提到:「能不能有一家不打烊的書店?」為了回應讀者的熱情,書店先辦了一次「今夜不打烊」活動,從早到晚安排諸多節目,以饗來者,結果人潮洶湧,多到需要交通管制。其後遂嘗試24小時營業,本來預備試辦三個月,沒想到一試就成功。「半夜逛書店」因此成為台北最獨特、也是舉世僅見的夜生活了。
整個1990年代到2005年前後,誠品風格幾乎成了臺北乃至臺灣文青的終極追求。到誠品買書,不僅是買一本書,也是買一種生活風格,而事實上,這家書店的經營策略也正是「以書店為品牌,用百貨來營利」,書籍販售僅是書店一部分,整體以觀,則不折不扣是一間百貨公司,衣、食、住、行各種大小道具都可在這裡獲得滿足,穿著打扮之後,便成了不折不扣的「誠品文青」了。
台北書店維新運動
至此,由金石堂、誠品當帶頭羊的臺北書店維新運動,大致也就完成了。大體而言,這一維新,包括了軟硬體:
硬體上,1990年代中期起,一家書店若想在臺北立足,「裝潢」成了一等大事。從動線考量、書櫃分佈、店內採光、主視覺、標準色、logo……等等,無不細心規劃,甚至要考慮到「友善度」,適當設置桌椅讓讀者可以坐下來翻讀,至於廁所,那也幾乎是必備的。相對於此前傳統書店因為怕讀者「打書釘」、「只讀不買」、「雅賊偷書」而缺椅少廁照明差,幾乎不可同日而語。這一硬體革命,一路席捲,最後連舊書店也群起仿效,皆以新書店的面貌販賣二手書籍了。
軟體方面,「服務態度」是最基本的,店員的專業知識未必盡如人意,但服務態度普遍及格,「請」、「對不起」、「謝謝您」幾個詞彙常掛嘴邊。另一個看不見的,則是出版社與書店的緊密結合,產銷連線,經常推出各種大小書展、特賣、講座、新書發表會,讓讀者進入書店,除了買書,還能有更多的期待。
此一維新,加上1990年後期網路的崛起,2000年之後,影響逐漸浮現,而有所謂的「三大通路」出現,金石堂、誠品兩家連鎖書店,加上博客來網路書店,幾乎壟斷了臺灣出版社50%以上的營業額,傳統獨立書店若無法投入金錢,更新軟硬體,幾乎一無例外的被迫關門大吉。到了2010年時,臺灣319鄉裡,竟有120個沒有任何一家書店。最南端的農業縣屏東,33個鄉鎮當中,有27個鄉鎮書店已然絕跡。許多文化人為此而憂心忡忡。
獨立書店的歸來
但也就是在此時,隨著臺灣經濟的衰退,一股青年創業潮無聲湧現,許多年輕人——有的是40歲之前已經從高科技業賺夠了錢、有的是對土地有著無限憧憬、有的是對某一門技藝著了迷——紛紛走自己的路,種田的、開餐廳的、賣手工製品的、開咖啡店的……,他們多半以「環保、專業、公益、有機」為號召,形成「小農經濟」的一環,自覺或不自覺推動所謂「小革命」、「小清新」、「小日子」,讓人與社區、土地的結合更加密切。其中的一個亮點,即是「獨立書店」的歸來。
2010年前後,臺灣獨立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臺北尤盛,這些小書店,開了又倒,倒了又開,大不過30坪,往往新舊書兼賣,咖啡書籍兼營,老闆可能是詩人、影評人、作家、社區工作者、兒童文學研究者……,因為懷抱某種理想,不求聞達地開起了一爿書店,店內書不是特別多,卻無不顯現自己的特色,譬如處身臺北圓環老街區巷弄中的「偵探書屋」,賣酒賣書賣咖啡,書則僅限推理小說,滿屋皆是,成了臺北推理迷最重要的去處;再如觀光景點淡水的「有河Book」,老闆夫婦一是詩人,一是影評人,賣詩集賣自己喜歡的書也賣咖啡,店內不過10來坪,卻保留一個幾乎相等大小的陽台,讓人可以一面看書一面看北臺八景之一的「淡江夕照」;再如隱身臺北東區巷弄卻入選「世界最美麗的20家書店」之一的「好樣本事」……。
其中最足以為代表的應該就是「水牛書店」了。
「水牛」的主人羅文嘉曾在政壇顯赫一時,當過部長級政務官,最後卻選擇「開書店」為一種志業。他先是買下一路陪他長大,受過滋潤不少的「水牛出版社」,希望讓老水牛犁出出一片新綠田地。隨後又在台北市大安區的巷弄裡,開設「水牛書店」,要將「土地」與「書本」這兩條看似不相關的平行線結合在一起。也因此,這家書店不僅是賣書的地方,同時也是一個市集。在店裡,你可以買到店長精心挑選的好書,也可以買到無毒無污染的好米、好肉、好蔬果……。還可以帶著家人到這裡的二樓吃一頓毫無負擔的餐點。「很幸運地,在我中年時,土地與書本這兩條平行線能同時相交,」一直嚮往傳統客家知識份子「晴耕雨讀」精神的羅文嘉說。
甚至,為了扶助弱勢,創造價值。水牛書店還有一項特殊的營業項目:視障按摩。書店聘用視障者為店員,以其專長為顧客服務。——這恐怕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——有人問他按摩和書店有什麼關係,羅文嘉如此回答:「都能讓人身心感到舒服!」
同樣的「水牛書店」,在離台北有段距離的桃園新屋鄉也有一家。鄉下的這家不以營利為目的。羅文嘉將水牛出版社上萬冊藏書全部搬回老家倉庫,並在網路號召友人捐書到鄉下,讓鄉下的孩子在書店看完20本書就能換得一本新書,藉此改善偏鄉孩童資源相對匱乏的現象。整體以觀,此時的書店不僅是書店,更且是一人文公益、社區營造的平台了。
這些幾乎都採複合式經營且成為某種類型沙龍的獨立書店,創意而有個性,宛如摔碎了的珍珠手鍊,散落大台北盆地之中,閃閃發亮,讓臺北的書店趣味獨具,組成了一道立體的風景。
結語
臺北的書店,從數量來看,不算多,了不起也就200多家,與號稱光舊書店便有800家的東京之類大城市自然沒得比。
真可一提的,或許還是深度。小小271.7平方公里的城市裡,有新書店、有舊書店;有連鎖書店、有獨立書店;有專門書店、有綜合書店;有24小時不打烊的,也有一週開門3天的;有賣書又賣咖咖的,也有賣書賣菜還賣米的……。其五花八門,競奇鬥豔,恰恰顯現了這個城市的活力與創意,與乎文化軟實力。
凡此種種,組成一道立體的風景,遂讓台北更加美麗了。
為什麼日本動漫如果把鼻孔、牙齒、嘴唇畫全了就會很詭異、很難看? ...
為什麼日本動漫如果把鼻孔、牙齒、嘴唇畫全了就會很詭異、很難看?
經常看到的日本動漫,女生鼻子都是一個小揪,牙齒也是連成一片的,不會把一顆顆的牙都畫出來。如果反其道而行之,就會變得不美觀而且很詭異。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? 在「知乎」網站發文的網友貓叔 表示: 其實這個問題我想過很久。本質上,它和衣紋、法令紋、褶皺等東西是同一個問題。
問題的關鍵就在於,人的『識別尺度』。
首先,人的識別是有一定的『降噪』『抗干擾』能力的。
比如這塊東西。
實際上它是很多很多噪點。但是你看的時候,比較傾向於識別為『均一塊狀』。
順便說一下,素描也是這麼個道理,細看調子也不是完全均勻的,但畫得好的情況下,
可以給人『渾然一體』的感覺。
類似這種。
那麼問題來了。人腦怎麼才能分辨『均一』和『凸顯』呢? 答案是對比性。用一張以前我貼過的圖來舉例。
假如,這是你眼睛看到的實際情況。你可以注意到,美女的嘴巴左下方,有幾個黑點。
這些應該是雀斑。如果你把這個美女畫成畫,假如畫成如下這種情況(節省時間,繪製過程用濾鏡代替)
(黑點位置沒有對準,不過這不妨礙我們繼續討論……) 忽略其他地方,嘴下面的幾個黑點看起來很不自然,像是痣。這是因為,本來皮膚那一點點雀斑,在你大腦識別過程中的權重很低,屬於很難發現的級別。當畫成概括性的繪畫之後,很多東西已經被捨去。和黑點同級別的細節也都被捨去,留下一個黑點就變得太明顯,對比太強,不符合它本來的級別。
錯位的對比,導致不自然。這就是原因。
換到法令紋、鼻翼等部位,也是一樣的道理。
比如這個圖(應該是《犬舍》裡面的吧……)
裡面,眉弓位置,被定義為一小塊深色,這就是這幅圖的『概括級別』。在這個圖裡面,如果是這個美女臉上有那種很細小的雀斑,那麼雀斑的級別可能與整幅畫裡面隨便最小的一筆相比,都顯得數量級不夠。這種情況下,如果你用一筆點下去,你以為你畫得是雀斑,實際上已經超過了雀斑應有的級別。馬上就會顯得像長了痣。因為哪怕很小的一個點,都對比太過了。同理,這幅畫裡面,沒有畫法令紋。因為看看女孩的膚色,好像皮膚很好。法令紋應該屬於比較淡的那種。她的法令紋如果與鼻樑相比,是更加弱的。鼻樑你才只畫成一根黑色實線,眉弓下的陰影也就剛達到小塊灰的級別,法令紋如果你拿線勾出來,肯定就是過火的。必然不自然。鼻翼也是一樣。同理,她的人中、牙縫等地方,也是一樣。鼻底才不過畫成一根黑線,人中如果畫塊陰影很可能過火,牙縫如果畫上實線,則至少達到了『牙齒有問題,沒有閉合以至於留了1mm縫隙』的級別。
如圖。正常的牙縫,其對比度,和牙本身相比,並不會達到『黑線』的級別。除非是大縫。所以,並不是那些漫畫家動畫師『不畫牙縫』,而是很多情況一旦畫上就『過火』。那麼,動漫插畫風格,是不是就不能畫牙縫、人中、法令紋這些地方了呢?不一定。一切由作品整體的詳略程度來定。
比如在這個圖裡面,雖然造型還是比較美化,但描繪方法卻是比較寫實。
整個作品的層次很多。裡面也畫了鼻孔、鼻翼、人中、上唇等日漫通常省略的部位。
但整體來說詳略程度能夠匹配,看起來就不會不自然。
同樣還是一個作者,在這張的詳略程度上,畫上人中、鼻翼,哪怕只是用單線來畫,都會過火了。所以作者選擇省略。還有一點細節,也是日漫的特點。日漫通常都是線畫。尤其像鋼筆劃。一幅圖裡面的東西,弱對比就是空白,只要有東西就得是純黑。這是一種對比很強的風格。在這種情況下,一個東西如果是70%黑,那麼你只能用黑來代替;一個東西是20%黑,你就只能用空白了。所以很容易出現一個情況,在某種光照下,鼻翼、法令紋、人中甚至鼻樑、上下唇都是在50%黑以下…………這時候你畫成黑肯定過火,又不能用中間灰色去畫(風格所限),那麼就只能用白去代替了(也就是省略)。比如某答主的例子
(畫上立刻就過火,風格所限只能省略了……)另外,也不是說什麼都得裝在『扁平化』這個籃子裡去解釋。
像這種整體都這麼淡的色彩,也可以認為是強光源下的情況。
就像某些藝術攝影裡面的妹子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綜上所述,畫畫本質上沒有要求一定得『豐富』『真實』。只是不同的做法會帶來不同的感覺而已。『詳略得當』『正確匹配對比強度』可以帶來『自然』的感覺。故意畫得比真實情況的對比更強也不是不可以。只是那樣離『自然』比較遠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跑題一下。有人反映過程看不太明白。可能前面我是以畫畫的角度來講的,而沒能很好的讓一些人理解。我再多說兩句。『扁平化』和『概括捨去』並不嚴格相等。很多時候它們是不一樣的。扁平化(superflat),通常指『更加符號化』的一種變形風格。概括和捨去,只是一種普通的繪畫手段。
比如,這幅18號,偏寫實。(偏照片)
這一張,雖然造型是卡通的,但是塑造手法則是偏寫實的。像是油畫風格。
那麼這一張呢??顏色很少有漸變,都是平平的色塊。這是扁平化嗎?
也未必。
『扁平化』嚴格來講,是一個最近才逐漸流行的詞彙。
在更久遠的年代,這種風格有更嚴格的叫法,『動畫風格』『賽璐珞』。
那麼這幅呢?夠扁平了吧?連色塊都省了。
也未必。實際上人們一般稱它為『卡通裝飾插圖風格』。
這個也是。
那這個呢?夠扁平了吧……
也未必。一般它叫做『Q版漫畫』風格。那麼,到底什麼算是『扁平化』啊?實際上,藝術的詞彙往往很難嚴格定義。很多人認為村上隆的『超扁平』才能代表扁平化的設計風格。
就是這樣。
看起來是不是和我前面放的圖有略微的差異呢?我們繼續。
這一幅是不是感覺不太一樣了?
有點扁平的意思。應該是介於動畫賽璐珞和超扁平之間的一種風格。
這個上面的吉祥物是不是很像村上隆的米老鼠呢?
這一張,可能更接近扁平化的風格。
但是,個人認為,它只是顏色比較概括。在造型方法上仍然沿用經典的動漫人物變形方式。
但是頭髮、髮帶等地方的墨線已經省去。
這一張,就很有村上隆的感覺了。扁平化後,形象會變得簡單、符號化。但是,並不是說看上去很簡單的繪畫,就得和扁平化扯上關係。
比如金正基的這張,也很簡單。
但實際上很難把它和扁平化聯繫到一起。它只是單純的筆劃少,簡略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『扁平化』和『概括捨去』兩者有關聯,但並不是相等的概念。就像豬身上有豬肉,但豬並不是豬肉。畫畫,就是一種進行概括的過程。細節是無窮多的。一張畫,你畫到照片那個級別,你還可以畫得更大,更細。當成顯微鏡級別去畫。甚至畫一張2萬米x 5萬米的超級大圖,每一筆都達到原子級別。都是可以的。畫畫過程中,細節是無窮多的。永遠抓不完,畫不盡。所以最關鍵的並不是『畫細節』這件事。而是『畫一套可以自洽的細節』。自洽就是指,你所給出的A、B、C三個元素不一定絕對等於目標,但他們的邏輯關係卻和目標接近,可以用來代為表示目標中ABC三者的相對關係。使人能夠正確識別。大量漫畫,都是鋼筆稿的形式。加上網點紙。鋼筆就是一種極端的畫法。沒有墨的地方是0%,有墨的地方就必須是100%。網點紙也是一樣。有網點紙的地方,是很多較細小的100%黑點,通過疏密排列聯合組成大範圍的色塊。因為黑白漫畫印刷的限制,單色,除了黑就是白。這種情況下,雀斑假如是20%,你只能捨去。因為相比捨去來說,畫上去錯更多。法令紋等東西,也是一樣。對於人整體識別一個美女的時候,美女的法令紋相比其他部分並不夠重,並不會給人造成刻意去看的級別。而一旦在漫畫中,你畫上了法令紋,他的級別就已經相當於現實裡一個法令紋很重,重到讓人不得不察覺的級別了……就像一個老婆婆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順便一提,為什麼富堅義博的漫畫看起來會有『衝擊力很強』『印象非常深刻』的感覺?並不單單是他的畫技更好。
以下是跑題時間……
論畫技,三浦健太郎、井上雄彥等人也不遑多讓。但是論畫面表現力,他們就差遠了。
(你沒看錯,井上雄彥的畫面表現力差遠了……)井上雄彥在畫面表現力方面,天賦無疑是不如老賊。(當然,並不是說富堅的造型能比他紮實。)造型能力強弱,是一個硬指標,有嚴謹的評估體系。可以直觀衡量。但是畫面表現力未必等於造型能力。SD裡面,造型起點比富堅更高的井上雄彥,最終境界也不過是:
可以看出速度感,連空氣中的汗水都有了。
但是由於其他方面的原因,還無法放下造型,立地成佛。浪客行早期和中期乃至一部分後期都是類似這樣的
畫得不好嗎?好,很好,非常好!
但是好得過頭。同樣的問題,三浦健太郎也有:
簡直太好看了。那麼,問題究竟在哪呢?流動性差。流動性——一個玄妙的東西。漫畫之所以是漫畫,在於它和其他藝術不同。它不是小說,卻能用文字來表現劇情;它不是詩歌,旁白追求的詩歌效果卻有過之而無不及;它不是插畫,但跨幅大特寫和插畫極為類似;它不是電影,卻擁有時間性和連續性。它是非常複雜的一個藝術形式。處處充滿著矛盾。一方面,精彩的 劇情要求讀者的視線不能停留在單個畫面上;另一方面,精彩的 畫面卻要求死死抓住讀者的視線。這是徹底矛盾、不可調和的一個問題。常可看到畫面空洞,沒有背景的拙劣漫畫;卻不常看到畫面精美,背景紮實的拙劣漫畫。但他們都是一樣的。漫畫的流動性,就在於,足夠的簡潔,甚至是極端的簡潔之下,同時擁有極端的細節,極端的豐富性。每一頁都像簡筆劃的漫畫很難是好漫畫。每一頁都是插畫的漫畫也絕不會是令人閱讀愉快的作品。
以這幅圖為例,地面散落的雜草描繪的不好嗎?簡直太好了。
但你看故事的時候,又花了多久去駐足觀看呢?
那麼背景遠處的黑色樹木呢?不認真看你能注意到嗎?這些細節只能有兩種情況,要么你駐足去觀看,要么你忽略。駐足觀看,說明稻草搶了戲,這幅圖裡最應該花時間看的噴血、動感、表情等東西被搶了時間。忽略觀看,說明在稻草、枝椏上花費的巨量時間打了折扣。不僅如此,結合上下文,這一頁的流暢度會大大降低,因為過於繁雜的信息,讓你的視線混亂。你的腦子處理了太多不關鍵的信息……久而久之,越看越累。黑壓壓的讓人透不過氣。井上雄彥還算好的。新生代裡面當家花旦尾田的作品,那才是慘絕人寰……簡直反人類。
首先尾田的美術功底比井上更差。倒不是說他一定差在造型上。他的取景能力是比井上、乃至比JUMP歷屆花旦、乃至比大量不太出名的作者都是要差的…… 比如上圖,元素的安排……簡直亂得一塌糊塗。像是無視視線流動般的構圖。橫插一腳的情況數不勝數。對構圖控制能力不強,卻又喜歡塞的滿滿的,乃是又一個災難。大場面,真的不是把很多東西畫進去就能叫大場面的…… 亂塞一通的毛病,再搭配另一個毛病,顯得尤其可怕。這個毛病就是『造型概括力太弱』。沒法用一個簡潔、典型的形象去概括性的找到合適的內容。比如
這幅圖裡,右頁的幾乎每一格,你看上去第一眼都無法很快搞清楚他畫的是什麼。
因為他選的角度、人物狀態、黑白灰配比等等很多方面都沒有統合好。
無法第一時間帶給你一個完整、清晰、典型的形象。
比如左頁右上第一格,那張臉,鏡頭拉得太近了,以至於臉的整體形像被分成割裂的五官。
再加上他畫的人物風格又不是普通人所熟悉的變形方式,最終就導致了海賊王的大量頁面都存在辨認困難,閱讀很累的情況。海賊粉不要認為我在無故黑他。我們來擺一個反例:
還是井上,每一格的內容,都清清楚楚、利利索索的。
絕不會因為取景,讓你把他想要的形狀誤認為是別的什麼東西。黑白對比也是精心設計,左下格和尚的左上方,特意留了白。右下格武藏衣服被去掉,不僅貼合劇情氛圍,還避免了它上面那格里衣服和背景融為一體的問題。而它上面那格的武藏小幅全身坐姿,頭部附近還專門加了白底,怕跟背景混亂。最左下那塊黑色加白邊也是一樣的道理。這些都是易於閱讀的典範做法。再看龍珠:
精妙的分格,鏡頭感十足。嚴謹的角色站位和精巧的機位,非常符合人的視覺習慣。
有一種每一格都嚴格接上的感覺。遠不是現在那些幾個頭像加個跨頁pose的少年漫作者能比的。這就是為什麼鳥山明可以被稱為大師,而尾田很難被稱為大師的原因。恩,討論尾田就此打住。畢竟不是主要講他。後來,井上雄彥終於開竅了,於是他畫出來了這樣的圖:
你們感到了什麼感覺?更好看了?更厲害了?
我說不准。但我能確定的一點是,看起來更『容易看』了。井上捨掉的是什麼?是嚴謹嗎?不,這些圖仍然很嚴謹。是豐富嗎?不,這些圖看起來一點也不單調。是寫實性嗎?不,這些人物,尤其臉龐,看起來仍然很真實。他捨掉的到底是什麼?只是繁複。是那些現實中人類大腦所自動屏蔽掉的嘈雜信號。就像我開篇說的皮膚白皙的女子的法令紋。為什麼這樣畫看起來會『更容易看』?太簡單了。因為這樣的處理模式本來就更接近於『人的大腦看到的內容』啊!井上在畫了這麼久的灌籃和武藏之後,終於找到了點『流動性』。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富堅的《幽遊白書》……
『我們一起來改變吧……改變這個無聊的世界。』
是不是感覺和他的情敵井上老師有種微妙的似曾相識呢…………?富堅的同一個角色,比如戶愚呂,可以有很多種風格。
偏寫實的、相對更細緻的
狂放的
扭曲的
欣慰、震驚
平和、淡然可以說,富堅的人物,並不局限於固定的畫風。有時候可以非常Q非常簡單,有時候又可以非常寫實非常細緻。中間拉開的區間非常廣闊。又因為他的人物很少有那種『公式臉』,總是從好幾個不同的層面去構建人物,在其他漫畫家的書裡只有主角才有這種待遇,所以他的很多配角往往像主角一樣給人極其深刻的印象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所以,不要認為『簡化』『捨棄』是一種『單純的偷懶』。也不要認為『日漫就是不畫鼻子、牙齒的漫畫』那種狹隘的觀點。就算是如富堅這樣懶的作者,也有很多時候是畫上了鼻孔、牙縫乃至法令紋之類東西………… 一切只能以具體作品來看。找准了作品的定位,找准了作品中間哪些內容是繁複冗餘的『噪點』,把它捨去就能更簡練。· --- 本篇圖源由網友自行上傳,若有網友知道圖源為何歡迎留言, 小編會加上去的! http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8489148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