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nedict Leung I bought the draft of this painting today, different approach.
Friday, 25 March 2016
海港,與其消逝及回憶——談楊學德的《海港》畫作展
(如果畫展都有劇透的話,我這篇有劇透,不過不用慎入,如果你跟我一樣覺得看真跡才是看展的重點的話)
阿德的《海港》,今天才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,我急不及待 (又怕特刊給賣光) 今天午餐時間就立即跑去看了。阿德的粉絲可不是蓋的,不少原畫旁已經給貼了小紅點,給買走了,草稿更是只差一張就賣光!他的草稿在affordable art之中非常affordable (靠前面的四位數字),當然是賣光的其中一個原因,但是,看過《狂草展》的粉絲都會知道,阿德的草稿都是寶,更放、更狂野,而且完成度也不低。小克在面書上提醒大家不要忘了看旁邊的大folder (1)(內藏原畫),我則要補充,reception counter上的那本小folder和旁邊的簽名冊也不要錯過!別給小folder前面的彩色影印級數的複製畫給騙了,後半部可是阿德的親筆草稿!要知道草稿沒有給錄入特刊,展覽一過它們就會四散。至於簽名冊,可星光熠熠了!麥家碧、小克、李香蘭…,總之阿德的前輩、平輩、晚輩(漫)畫家們朋友齊集。簽名算小事,(漫)畫家們簽名怎少得了畫畫,他們還鬧著畫同一幅畫而各具風格。(2)Reception小姐笑言:這本一定要好好看管,絕對不能給偷去!
(1)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...
(2)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otolizati...
特刊上印有奈良美智對阿德的推薦:「德擁有卓越的繪畫技巧,但他不會顯露人前。我已愛上他的把戲,不禁對他充滿機智的作品發出會心微笑。」可是作為香港人,看這批畫作是挺難開懷的。當然他的作品還是有一貫的幽默,記下了香港草根的小情小趣,如《后碼頭》的那個在做體操的大叔 (就是阿德畫在簽名冊封面的那個)、或者《頑皮水手》。但是,我站在那畫前,看著看著,竟差點哭出來。《后碼頭》畫的是已逝的皇后碼頭。阿德在構圖上用柱子把「皇」字蓋住,同時「后」字在簡體字中作「後」解 (連畫作的英文名字也叫 “The Pier After”),背後深意,對於懂得兩文三言的真香港人而言,呼之欲出了吧。皇后離去以後,再無碼頭,只餘下回憶。阿德記憶裡的皇后碼頭,人們煲煙、隊酒、撚鳥、捉棋、瞓覺、做體操、打茄輪,動作或者不甚雅觀、過分攪笑,卻是貨真價實的完全自由的公共空間。畫中有一個細節特別讓我感慨:阿德特意為對岸大厦畫上聖誕燈飾,碼頭裡的眾人卻無一在看——在真公共空間裡,人們無需別人 (商人/政府) 安排節目,已經很安樂自在。至於「碼頭以後」,我卻只能站在海港城裡,在同樣面向維多利亞港卻添加了落地玻璃的美術館裡,看阿德繪下的回憶。現在還能自由賞港的是誰?《賞港》裡畫了一大個後腦,平頭裝、頸後有一團肉,我直覺他在畫董生,就算不是,平頭跟後頸肉也給了我們足夠的提示,畫裡的人物的階層。現場有一幅跟《賞港》構圖一樣的畫 (並無收在特刊中,忘了畫題),用色卻是異常暗沉,畫中人一副要麼生意失敗、要麼被炒魷魚的模樣。然後一般的小角色?如果不是給訓練成經過海邊只會問一句《有甚麼好看》然後繼續趕路的「城市人」,大槪只能大叫《還我日落》與《還我海景》。
雖然現在維港變成維小港 (蘋果日報訪問),阿德筆下的維港卻廣闊而靈動。
廣闊,不單在物理而言,更在它的包容能力。除了上一段提及的海岸給予的自由,維港安撫著香港人的心靈。《日盡之時》,疲累的人在小輪上看海小憩;《感性雲》在維港的懷抱裡哭泣;坐在海邊煲煙隊酒治療了《青春》的傷痛;海洋也供給海鳥們食物,讓牠們變《飽肚鳥》。維港的確沒《有甚麼好看》,但大家都在看,然後都給療癒了。
是次展覽出現多幅構圖相同設色相異的畫,阿德一次又一次的嘗試,相同的景物時而籠罩在霧裡、時而在夕陽之中、在昆蟲活潑之時,充份展現海洋隨四時變化的萬千景象,是為靈動。更神的是,當你靜靜地站在畫作前,那海彷彿會動。這在電腦和特刊裡都看不到的 (雖然特刊的印刷算是不差),只有看真跡才能領受。
阿德從《錦繡藍田》一直畫到《海港》,《錦》一出版大家即嘩嘩大叫感嘆此人之狂 (阿德更曾說過想以油畫方式完成全本漫畫。呢個人係咪癲架!?)。十四年後的《海港》可見技巧更圓熟,無韁野馬般的癲狂似乎稍微給壓住,沉著的再三繪畫同一景物,換來多種繪畫技巧與風格的嘗試。一幅一幅慢慢地看、慢慢地感受,然後發現:這不也是另一種狂 (佢筆下嘅海嘅山嘅大厦,每幅裡面嘅顏色、紋理同表現方法都唔同架!但一樣都咁靚,都表現得咁好!呢個人係咪癲架!?) ?只看一次,真的不夠。不過沒關係。這世上有比只看阿德的畫更幸福的事將要發生:智海畫展將於周六開幕。是時候安排一下,多看一次《海港》,然後坐天星小輪到灣仔藝術中心欣賞 “Permanent Transition”。
【專訪】掬色老師:自愛,就是對社會好
特約轉載
《立場新聞》特約轉載欄目。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,並不代表本網立場。編輯部保留對所有稿件的篩選權利。
【專訪】掬色老師:自愛,就是對社會好
2016/3/21 — 12:41
文/Noel Ho、楊天帥
二十多年來,掬色老師每天起床做的第一件事,是飲一杯水。然後,她煮早餐。她的早餐菜單像繪畫的調色盤。比如說,粉白的雞蛋、綠色的蔬菜汁、紫色的蕃薯牛奶麥皮。至於人工食品如香腸、火腿、煙肉等,從來不在掬色老師的餐單內。
對她而言,吃得好,就是「自愛」的表現。
在香港,像掬色老師那樣注重食得健康的人不多。返工忙。早餐?哪有時間坐定定食,寧願多睡一覺。午飯時間只有一小時,太匆忙,餐廳飯堂人又多,湊合著吃算了。下班太晚,九點幾十點,晚飯時間早過,隨便填肚趕快回家罷。
無啖好食,是大多數香港人的寫照。
「這其實是對自己很不負責任的做法。」掬色老師説。「你應該愛你自己。」
掬色老師原名劉佩儀,筆名掬色,意思是雙手合起來做一個捧起的動作,採集顏色 。在香港從事藝術教育多年,所以人人都叫她掬色老師。她時常對學生說,要懂得愛自己。跟朋友吃飯聊天,她也說,要愛自己。連做創作,她亦往往以「愛自己」為主題。
因為社會從來不教人愛自己。香港人,打從學生時代開始,已經不斷被命令要跟大隊。哪裡有甚麼自己?校規是怎樣,你就要怎樣。公開試要考這些,所以你就要讀這些。畢業後,人人想搵份好工,所以你要搵份好工。上班了,老闆要求你這樣做,所以你就要這樣做。「教育制度教我們在社會做一顆螺絲釘,没有教我們怎樣做一個好的自己 。」掬色老師說。
這樣教出來的香港人不懂自愛。以食物來說,「整個世界的食物提供以及生產機制不是以愛護大家的角度出發,而是在商言商為了賺錢。」商家既然想要的是最大利益,又怎會看見你的健康?他們看見的只有錢,難怪香港人活得「不好」。
「You are what you eat.」掬色老師說。
三年前,她在 HAJI Gallery 舉辦的個人展覽──《我們吃,其實我們在吃什麼呢?》便是透過一系列創作,希望讓觀眾重新發現我們在吃的是什麼,然後,學習自愛。
掬色老師想香港人「自愛」。她希望香港人對自己負責任。「甚麼是愛?愛就是做好, 就是讓自己和人都舒服。愛自己和愛他人,就是這樣的意思。」「正如你愛你的親人和情人,你不會給他們吃砒霜;又願意給他們做很多事,那你對你自己呢?為何不肯為自己着想,反而會讓自己去吃砒霜?」
「這個世界太擾攘了,所有事情把生活填得滿滿。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需要,看不到自己的想法。我們已經失去愛生命那種真正的原動力。」她說。
「藝術可以幫助我們 Recover。」
但難道製造食物的商人不也是愛自己嗎?難道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,犧牲社會,不也是「自愛」嗎?
掬色老師說,不是。「如果你愛自己,你就會愛這個世界;如果你愛這個世界,就會更明白何謂自愛和愛人。」
她解釋說,自愛固然是希望自己舒服,但一個真正舒服的空間,譬如説社會,其實不可能是一個人的事。它需要大家一起建設。因此掬色老師很喜歡《小王子》作者聖修伯里 (Antoine de Saint-Exupéry) 的一句説話: 「一個人在尋找上帝,就是在為眾人尋找上帝。」所以掬色老師尋找生活舒服的辦法,也不只為了自己的舒服,而是希望所有人獲益。
掬色老師是這樣想的,比如說醫生。「如果一個醫生真正愛他的工作,就會用心為病人治病,這就是他愛世界的方式。」又如洗碗工。「如果他認真看待自己的工作,每隻碗碟都會洗得像自己使用一般乾淨,這就是他愛世界的方式。受惠的,便是每一個人。」
盡心盡力,去愛自己、愛世界,對掬色老師而言,是她作為一個今日的藝術工作者對美的思考,和追求的擴展,有別於昔日社會對藝術的定義。掬色老師認為時代已經改變。現在我們談藝術,其實定義可以很寬闊。
「只要你能夠用你的熱情,去思考社會的事怎樣可以做得好些,你就是藝術家。」她說。「所以藝術家也可以是各行各業的人,他可以是農夫、攝影師、老師、記者、作家、歌手……藝術可以在每個人身上發展出來。」
「說到底,我們為甚麼要搞藝術?」她微笑道。「其實只不過是想活得好一點罷了。」
楊學德畫展 帶你看記憶中美麗的香港
2016/03/18 星期五 18:38
撰文 | : | 黃詠茵 TOPick 記者 |
楊學德開畫展,名叫《海港》,一改過往麻甩、核突、騎呢漫畫風格,套用他的用語是「真係畫展」,有當代藝術格調,但不變仍是一份香港情懷。這批作品以《海港》為題,述說變化中的香港,懷緬過去不是人到中年的自我陶醉,因為懂得珍惜以前,才會珍惜現在、知道未來如何走。
用《海港》( Harbour )為題,意念來自阿德,
海港是只一個狹義的稱呼,其實講緊香港,關於香港這地方在不同時代的所有人、物、事。
阿德說,他是個屬於愛緬懷過去的老嘢,習慣看香港舊照片:
每次睇都感觸良多,多年來香港變化很大,大到大家都不認得香港,或者變化大到令大家麻木,不再理會香港是怎樣。
40 幅作品,是阿德過去半年閉關苦幹畫出來的,在描繪維港兩岸不同時代的景觀時,畫風時而寫實,時而抽象,偶爾來個超現實;有些幽默抵死,有些又很有感性。總之這些被阿德形容為試驗品的畫作,是一個記憶與現實、又熟悉又陌生的香港。
我想將之模糊化,沒有特定的地點,因我不是歷史考究專家,不是 depict (描述)一個真實的歷史存在或準確景色。
重組真實的叫照片,畫家透過畫筆色彩流露情懷,喚起大家的集體回憶。
緬懷的意義
從出版第一本個人漫畫集《綿繡藍田》(2002 年), 做《麥兜噹噹伴我心》美術指導( 2010 年),到與 10 位本地畫家合集《土製香港》( 2013 年),阿德作品雖然風格有變,但始終是關心香港、憶記香港,強調「消失中的香港」。
他說,在香港的奇怪標準和主流價值觀之中,「緬懷」二字已經被妖魔化,變為不向前行、阻人發達的代名詞。「緬懷是甚麼?是學懂珍惜以前的東西。不懂緬懷過去、不懂珍惜以前,亦不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,所以有些人只知道要發展、追求效率和利益,搞到環境污煙瘴氣。」
有番咁上下年紀的,固然可以在這次畫展中懷念舊式生活,大叫「汽車渡輪,我都搭過呀!」、「呢種遊樂場鋼架,我攀過呀!」至於余生也晚、未有經歷過的一代,更加需要看一看。
希望他們好奇,然後開始想,一些東西存在的歷史和目的。
阿德希望大家開始關心環境:
不要說一出生就是 iPhone 年代,資料爆炸就不用理其他事情,我想人看遠些,了解一下今時今日香港是如何形成的。
個人回憶和感受
除了參考歷史照片,阿德亦有把個人回憶和感受傾注畫中:
我哥哥以前做運輸,我有幸坐過 1 次汽車渡輪,這是很好的過海方法,讓人和車都可以停一停、靜一靜。現在過海底隧道,就算塞車,你都在 run 緊,好𢛴憎,搭地鐵,轉眼就過了海。現在最緊要快,再沒有閒情逸致舒舒服服咁過海。
搭天星小輪,將泊岸時,柔和的落日加上中環的景色,感覺好靚。以前搭天星,不論心情或腦筋都可以 refresh,現在感覺不同了,很多遊客、周圍好多燈,幾乎冇人望個海,只有人影相 selfie 到此一遊。
《我漲》是阿德為香港島出一口氣而畫:
70 年代的相片中,可看到香港島的形狀,今時今日卻被高樓斬開了。我在此畫將 Victoria Peak 變大,人類世界變細,那就完美了。
阿德去年首度嘗試板畫,今次畫展則用塑膠彩,願望明年展出巨型油畫,漸脫離漫畫風格。阿德的心態是,
漫畫畫了一段時期,這刻覺得沒有新力量,想嘗試其他東西。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歷程,我也最怕玩爛一樣嘢,自己明明不是那個狀態而不放手,還繼續畫下去。
楊學德 PROFILE
香港漫畫家。作品以懷舊、麻甩及具香港本土味見稱,2002 年自資出版首本個人漫畫集《錦鏽藍田》,其餘作品包括《標童話集》系列、《不軌劇場》等。
《海港》— 楊學德畫作展 Info
日期:即日起至 4 月 4 日
時間:11 am - 10 pm
地點:海港城‧美術館(尖沙咀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 207 號舖,免費入場)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